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为牢牢把握推进金融高水平发展这一第一个任务,做好相关金融工作指明了方向。1月1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深刻阐释建设金融强国的丰富内涵,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作为建设金融强国的一部分,金融“五篇大文章”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随着经济货币化的完成和经济金融化的展开,金融逐步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核心制度”。金融资源配置是经济资源配置的关键,纵观世界强国发展经验,大国崛起与金融强国紧密关联。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曾指出,工业革命不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而是金融革命的结果。工业革命早期使用的技术创新,大多数在工业革命之前早已有之。然而,技术革命既没有引发经济持续增长,也未导致工业革命。因为业已存在的技术发明缺乏大规模资金的金融环境。英国的工业革命是以金融革命为基础的,金融革命对英国崛起起到关键支撑作用。英格兰银行是世界上第一家中央银行,英国是世界上第一次以国家信用为保障发行国债的国家。国债对于英国的意义很重要,以至于英国首相皮特1786年在下院宣布:“这个民族的生机乃至独立建立在国债基础之上”。之后,英国逐步发展了股票市场,伦敦证券交易所成为海外投资、世界金融的中心交易场所。英格兰银行的建立以及英国长期资金市场等金融基础设施的发展为英国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英国之前崛起的世界强国荷兰以及在英国之后崛起的世界强国美国,有着同样的历史演进规律。荷兰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的现代经济体,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金融革命的国家,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与阿姆斯特丹银行分别变成全球上第一家交易所和近代银行,阿姆斯特丹是世界上最早的期货市场和期权市场发源地,荷兰东印度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制公司,荷兰的金融革命将荷兰变为“世界的中心”。约翰·戈登在《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中写到“ 200年前,美国是一个极不发达的国家,财政状况也极为恶劣。但是,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华尔街开始与其一起成长,并且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美国第二次科技革命是在华尔街投行和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支持下完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与美国以风险投资为核心的现代创业投资体系的建立完善息息相关。华尔街已成为全世界金融核心,美国正是靠着发达金融业的强力支持,才可能在20世纪领先完成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成为建立在金融霸权之上的世界头号强国。
世界强国崛起的历史经验表明:强国崛起离不开强大的金融。只有善用金融工具的国家,才能成为真正强大的国家;只有发展强大的金融实力,才能真正助推大国崛起。一个国家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必然伴随着金融由大变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金融事业的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当前,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银行体系,第二大保险、股票和债券市场,外汇存底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普惠金融走在世界前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金融大国,为金融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正处在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变迁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经济强国与金融强国的辩证关系,加快实现从“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的历史性转变,推动我们国家金融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方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习在2023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全面加强金融监督管理,完善金融体制,优化金融服务,防范化解风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既提出了金融强国建设的关键核心要素,又指明了我国建设金融强国的实践路径。
“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强大的经济基础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基本前提。金融强国应当基于强大的经济基础,同时具备一系列关键核心金融要素。首先,强大的货币和中央银行是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支柱。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过: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谁控制了货币,谁就控制了全球经济。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货币是金融的根基,中央银行负责调节货币总闸门。中央银行是现代金融体系的中枢,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是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下,中央银行对货币管理得好,就能够发挥出货币跨时空配置资源的非消极作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强大的金融机构与国际金融中心是建设金融强国的有力抓手。金融机构是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微观基础,国际金融中心是金融强国的重要标志。金融强国往往拥有强大的金融机构和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深刻阐释金融强国应当具备的关键核心金融要素,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拥有“强大的金融机构”,强调建立健全“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而一国国际金融中心能极大地增强该国金融发展的辐射力、吸引力、影响力,提高该国金融业务国际化程度。国际金融中心凭借其全球性货币市场、信贷市场、长期资金市场吸引国际投资者,在全球金融市场有着较强的影响力,掌握国际金融资源配置权,影响世界经济的走向。
最后,强大的金融监督管理和人才队伍是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保障。金融监督管理制度是在一次次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逐步确立起来的,每一次金融危机都催生金融监督管理的改革与创新。科学、有效、有力的金融监督管理不仅有利于引导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避免脱实向虚,更有助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降低金融危机的破坏性,维护金融安全。同时,金融领域专业性强、复杂程度高、知识密集度高,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确保金融人才队伍的纯洁性、专业性与战斗力对于建设金融强国至关重要。
(一)国际社会一直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稳步的增长称之为“中国奇迹”,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经济学家的关注和讨论。若以主流货币金融理论和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货币金融实践为参照系来评判中国金融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绩效,我国的金融体系无疑是落后的或者反常的。美国经济学家艾伦和盖尔认为:“与传统共识相比,中国恰好提供了一个反例。按照传统标准,中国的金融体系是一个失败的系统,但实际上,中国已经取得了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经济稳步的增长”。显而易见,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的奇迹离不开有效的金融体系支撑,而这个金融体系不同于美国和英国的金融体系,是具备鲜明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中国的金融发展模式根植于特定的有机土壤,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金融改革历经了曲折发展过程,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二)我国金融的崛起,开辟了崭新的金融发展与改革道路,向世界贡献出了具有鲜明中国本土特色的智慧经验。这些中国特色的智慧经验包括:在改革开放之后市场机制尚未建立的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通过利率管制压低利率,将稀缺资源配置到对经济稳步的增长最有利的领域;当经济进入中低速增长阶段之后,及时开启利率市场化改革,低利率条件下的储蓄增长在西方主流理论中成为谜团,我国利率市场化走出了一条与欧美国家利率市场化经验不同的道路;发挥国有银行体系国之金融重器作用,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和监管是中国特色的银行市场化改革路径;以银行体系为主,资本市场为辅,两者形成特殊的“金融组合”,共同为经济增长提供独特的金融支持,走出了金融发展的中国道路。在传统的通过央行购买国债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之外,开辟国有银行信贷弥补财政赤字方式,即通过国有银行信贷支持原本由财政支持却因财力不足而无力支持的项目,是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的中国货币金融机制。中国货币政策的“居中之道”,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均衡”理念,走出了中国独特的货币政策之路。
(三)“金融强国”目标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金融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与弘扬。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等重要学说构建了包括货币、信用、银行、资本等范畴的金融理论,深刻揭示了金融的本质、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我国自古就形成了丰富、优秀的金融思想和文化传统,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等理念与现代金融治理高度契合。我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矢”射中国金融发展之“的”,不断深化对金融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金融、把握金融,推动金融改革与创新。我党始终大力弘扬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为金融业注入传承传统、积极向上的文化基因,赋予金融系统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利的文化条件。在此过程中,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也获得了新的时代内涵。
(四)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必须基于中国具体国情,必须走中国之路、体现中国特色。概言之,就是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八个坚持”体现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必须长期坚持。
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最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是我国金融发展的最大制度优势所在。我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领导的金融体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这是中国特色金融与西方金融逻辑的本质区别。实体经济是强国之本、兴国之基,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必须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天职。金融是经营管理风险的行业,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必须把防控风险作为永恒主题。金融是创新活跃的行业,其活力在于市场,其秩序在于法治,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健全金融法治,推进金融沿着正确方向创新发展。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必须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金融服务功能,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本,以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点,推动金融服务结构和质量转变。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是一条开放之路,要在守住安全底线的前提下,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实现开放与安全的动态平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必须把握好稳和进的关系,坚持稳字当头,稳是主基调,以稳求进、以进固稳。
(一)努力提升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两者共生共荣。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核心是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根本。通过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提升服务理念、能力和质效,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安全的金融服务。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将其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以支持科技创新为目标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长期资金支持,扩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用贷款等。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为绿色产业提供融资支持。同时,要发展转型金融,支持高碳产业向低碳化转型升级。着力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使金融服务触达更多的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大力发展养老金融,推动养老金融供给创新,更好地满足多元化的养老需求,支持银发经济。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发挥数字技术对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不断创新和拓宽数字金融场景应用。
(二)全力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国有大型金融机构是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要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提升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支持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建设世界一流交易所,高质量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加强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支持力度,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进一步提升上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在全球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要均衡发展银行体系与长期资金市场,优化融资结构,逐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投融资功能。
(三)持续推进金融创新发展。金融创新是推动金融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必由之路。要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大力发展数字金融,提高金融机构数字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到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以金融创新支持科学技术创新,推进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深度融合,引导资金流向科技创新领域,实现资金资源在高科技产业的有效配置,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防控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建设金融强国离不开科学、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要通过高效有力的金融监督管理保障整个金融体系稳定运行,增强金融发展的安全性。要强化金融法治建设,让金融业发展规范化、法治化。要提高监管科技水平,强化对潜在风险隐患的预防和化解。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转型,通过制定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方案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在严控增量的同时通过再融资和债务重组化解存量。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避免房地产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强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监测,提高开放条件下跨境资金流动风险防控能力。
(五)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引进来”方面,应稳步扩大金融领域的制度型开放,在做好金融监督管理的前提下稳步推进各领域向外资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提升海外投资的人对我国金融市场投资的便利性。逐步取消外国资本持有银行保险机构股权的比例限制,为外资金融机构提供更大的市场准入权,吸引更加多国际一流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推动国内金融机构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的竞争环境。在“走出去”方面,提高金融机构的全球竞争力,加强优质金融服务,服务好“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支持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通过货币互换、双边投资协议、主权财富基金投资等渠道完善离岸市场人民币供给机制,促进人民币在岸和离岸市场良性循环。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加强人民币跨境支付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应用与发展,积极地推进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
①王文,贾晋京,卞永祖等.大金融时代:走向金融强国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②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金融软实力:金融强国软支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③约翰·S·戈登.《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